半岛中国体育体育取代英语成第三主科?记者直击小学生体育课现场起因是4月21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称“新课标”),其中提到,从今年9月起,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各年级均要开设“体育与健康”课,其占总课时比例10%-11%,仅次于语文(20%-22%)、数学(13%-15%)。
单凭“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的比例超过外语和理化生,就能解读成体育如今成为第三主科吗?事实上,20多年前,教育部发布的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体育课的占比就已经达到10%-11%。
占比并未产生变化,为什么当年很少有人觉得体育课成为了主科?似乎在90后的记忆里,学生时代一周只有一节体育课,本该身强体壮的体育老师还“经常生病”,需要其他科目老师来“代课”。
据新华社报道,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院长王宗平认为,这源于应试教育对学校体育的挤压,使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处在非主流地位。
现在的小学生到底怎么上体育课?中国日报记者小彭带着这个问题,和小学体育老师臧景一做一天朋友。
操场上,小学生们正热火朝天地进行体育运动,拉吊环、跳绳、迎面接力、踢足球、拔河,笑声、热情和活力充满着整个校园。
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帮助儿童建立起运动兴趣,提升运动参与度,这也与新课标相符。新课标提到,应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
臧老师告诉小彭,同学们每天要锻炼1小时40分钟左右,上午半小时课间操,下午半小时律动空间,再加上每天一节体育课。近年来,全民不断提高对运动和健康的追求,学校体育课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半岛中国体育。
3月30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一级巡视员郝风林在发布会上表示,教育部正在推进体育教学改革,让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让每一位学生掌握一到两项终身受用的体育技能,强化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半岛中国体育。
此次因新课标发布而引起的“体育上升为第三主科”的说法,从侧面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对学校体育的关注度、期待度在增加。
身穿运动服,臧景一说话的声音十分洪亮,给学生们上课时毫不含糊,“这堂课就是专门用来进行足球训练的,不是哄孩子,大家跑齐了。”给学生专业的指导,带领他们强健体魄,培养对体育运动的热爱,是臧景一的日常。
教育部数据显示,随着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得到有效保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优良率由2016年的26.5%上升至目前的33%。
团体赛前夕,在班上重申比赛规则后,臧老师鼓励大家“每个人付出最大的努力,就算得最后一名,我也为你们骄傲。”
小学生因为比赛失败而独自流泪,在臧老师的带领下走出角落。“可以输但不能认输,要有不认输的精神,咱们明天赢回来好吗?好样的。”臧老师和学生碰拳,传递勇气。
感受团队精神、努力拼搏、学会坚强勇敢、学习如何面对失败,尝试表达对他人的善意,孩子们似乎在体育运动时无意地习得了这些技能。
每天,臧景一的女儿小葡萄会来学校等他下班,早上也一同从家里出发。因为家住通州,距学校24公里,他们大约六点就会出门。面对早起这件事,小葡萄相当乐观,“早起晚起,一样都是困。”
臧景一任教已十二年,关于成为体育老师的原因,臧景一告诉小彭,自己正是受两位老师的影响,才从体育爱好者走上体育道路,最后选择成为教育工作者。
在一个人的成长生涯中,老师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教授本领,还增强学生对于生命感知力,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
“学生成长需要很长的时间,很难看到他短时间内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小彭和臧景一探讨关于成长的问题。臧景一表示,自己只是学生人生当中的一小角,作为一名老师半岛中国体育,他会做好该做的事,学生多年以后能想起来小学有个臧老师就很知足。
如今,体育教育除了让学生个人的体能达标,更希望强健的体魄、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能陪伴他们一生。青少年的体育不仅关乎着个人发展,更牵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一路走来遇到了不少好老师,学到了什么知识已经记不太清,但还能记得幼儿园老师送了我一双自己做的鞋子,我第一次感受到给予的力量;还有小学语文老师对同学们无条件的信任;初中体育老师告诉我,勇敢是一种珍贵的品质……
这些老师似乎都不再出现在我后来的生活中了,但他们就像人生接力赛中的第一棒一样,是起点,也是基础。
《做一天朋友》是一档由中国日报推出的原创系列纪录片,记者小彭走近各行各业从业者,和他们做一天朋友,体验他们的生活。该片以纪实类生验的形式,探讨关于大时代的思考和小人物的生活碰撞。目前,三集纪录片已收官,您可以在芒果TV、腾讯视频、微博和B站搜索“做一天朋友”观看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