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半岛官网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3875号(教育类376号)提案答复的函教育部高度重视青少年生命教育,这关系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教育部长期以来工作的重点内容。
200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使广大中小学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正确处理个体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2012年,教育部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适当细化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分学段目标、内容和要求,增加了各年级段课时要求,明确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任务。2014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学校有计划地开展安全和健康教育。2015年,教育部重新修订并颁布了《中小学生守则》,注重核心价值引领bandao.com,明确提出“自强自律健身心、珍爱生命保安全”等要求,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注重生命健康和安全。
此外,教育部还印发了《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和《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通过多种途径和载体开展生命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安全意识,珍爱生命。
多年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教育部在中小学品德、体育与健康、生物、化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相关课程中系统安排了生命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2016年9月,受教育部委托,相关专业机构已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阶段性成果,将“健康生活”列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bandao.com,并明确包括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新编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明确提出了“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增强自我调适、自我调控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等内容,在青春期等关键发展阶段,从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角度,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生命健康。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人生态度”“树立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不怕困难、坦然面对挫折”。小学科学课程提出“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等目标,初中生物课程提出“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目标内容。高中思想课程要求学生“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此外,各地各校还积极开发以生命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安全健康、珍爱生命”教育。例如,厦门市每两周安排1课时生命教育课程,并在多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态度,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部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及生命教育等相关学科领域师资培养培训工作。一是2014年启动实施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明确要求62个计划实施院校紧密结合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等新成果,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二是在“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中,设置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累计为全国培养了1万余名“种子”教师,并带动辐射区域内其他教师提升生命健康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部将进一步深入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幼儿教师;继续实施“国培计划”示范项目中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骨干教师等培训项目,发挥“种子”教师的带动辐射作用,提升区域内其他教师生命健康教育能力;进一步加大班主任培训力度,提升班主任的生命健康教育能力和素质。
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作用,积极构建全社会共同关注、联合推动青少年生命教育工作模式,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教育部会同全国妇联等部门印发《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加强家庭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学校普遍建立家长委员会,密切家校沟通配合,积极发挥家庭的德育第一课作用。教育部设立了家庭教育实验区,指导各地各校开好家长学校,帮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强化家长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及教育责任,开展系列儿童主题教育实践和亲子特色活动,引导家长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为开展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各地充分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建立生命教育实践基地bandao.com,结合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形式,利用文化馆、纪念馆、敬老院、博物馆等场所,广泛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树立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意识,巩固生命教育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