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中国体育树立全新的健康观:健康不是“第一”而是“唯一”;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原标题:树立全新的健康观:健康不是“第一”,而是“唯一”;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那么,改变传统的健康理念,确立全新的健康观念,至关重要。
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神经等疾病。
慢性病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我国居民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高达86.6%,造成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
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中国四大慢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阻肺占死亡(总数)的79.4%。高血压发病率占到了的25.2%,糖尿病占到了9.7%,脑卒中一年超过1000万,这些慢性病发病数量在逐年增加。
慢性病高发将成为中华民族的灾难。当前,全社会对慢性病防控的重视度还不够,群众自我保健意识薄弱,现有防治体系和服务能力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慢性病防治形势仍然严峻。专家预言,未来十几年,慢性病在中国将呈“井喷式”爆发。如果不幸言中,中国人有可能成为新的“东亚病夫”。能否阻止这种情形,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兴衰。
有鉴于此,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提出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为重点,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坚持统筹协调、共建共享、预防为主、分类指导,推动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爱人虽然风雨同舟、苦乐同享、身心交融,但说不定哪一天分手了,白头到老就成了美好传说,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就是骗人的鬼话。
子女虽然骨肉相牵、血脉相连、亲情浓浓,但是,一旦步入天堂,他们也只是悲痛地为你送行,却没有能力把你重新接回人间。
所以,人生的一切都离不开一个重要基础——健康。健康,是幸福的源泉、快乐的载体。健康不是一切,但失去健康也就失去了一切。唯一属于自己的东西是“身体”,唯一值得看重的是“健康”。运动锻炼不是无所谓,营养平衡不是可有可无,作息有序是不无关紧要,生活方式不是小事。身体健康,生活才会有质量;身体健康,生命才能久长;身体健康,幸福才能谈得上。
人生最大的错误,是用健康换取身外钱物;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用生命换取个人烦恼。健康不是第一,而是唯一!只要活着一天,就该珍惜身体、重视健康。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构建“自我为主、人际互助、社会支持、政府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人人有责;自觉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在科学指导下开展自我健康管理,应该人人参与!
中国传统医学讲究“治未病”,主张通过饮食起居、情志调理、运动疗法及中草药等多种措施让少生病,得病后也能尽快痊愈。这种思想,是现代健康管理观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造福子孙万代的宏伟工程。但是,我们必须理解其深刻内涵,把握其核心思想,它不在于建设一座座富丽堂皇半岛平台、气势雄伟医院高楼,也不是打造出无限扩张、设备先进的现代化的环境,更不是让大医院人山人海、黄牛遍地、一号难求,而在于每年门诊诊疗人数的不断下降,在于国人健康素养的渐渐提高,在于人均寿命延长的同时生命质量的提高。依靠诊病和治病,是不可能让社会和居民更加健康的。但非常可悲的是,国人还很不以为然,医院也不以为然,健康管理意识还很淡漠。等到突发疾病,到医院抢救,花了很多的钱,遭了很多的罪,最后还是很失望。且医疗消费具有无限趋高性,再有钱的老板也经不起它的消耗,再多的财富也会被这个“无底洞”吞噬干净。因此,解决13亿人的健康问题,绝不能主要靠打针吃药,而要靠预防为主。只有病人越治越少,才说明医生的本领越来越高,医学越来越有希望,社会越来越进步。
早在几年前,人民日报就发文指出,病人越来越多,从医生个人来说,说明其医术高、口碑好,患者认可。但是,从整个国家来说,则说明医学发展走入误区,重治疗轻预防,医生“只治不防半岛平台,越治越忙”。医学技术越来越进步,医生队伍越来越庞大,而病人却越来越多,这是医生的悲哀,也是医学的失败,值得认真反思。美国心脏协会曾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如今的医生都聚集在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下游,拿着大量经费研究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工具,同时苦练打捞落水者的本领。结果,事与愿违,一大半落水者都死了,被打捞上来的也是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者与日俱增,越捞越多。事实上,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作为医生,不能坐着等人得病,而应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多人“落水”。
必须切实将当下的健康观念由“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建立“防、治、管”一体化服务模式。医院除了搞好疾病治疗外,还应该下些力量从事健康管理,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居民慢性病流行规律及其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危险因素干预。全社会也要提高健康管理意识和全民防病意识,在入学、就业,甚至升职、年终考核等环节都要提出健康硬性指标。如果社区、家庭、居民不健康,指望到医院解决所有健康问题,是不现实的。
一是全民大众: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增强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养,促进健康行为,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懂得一些科学、实用、有针对性的疾病预防知识。全面加强幼儿园和中小学的营养均衡、口腔保健、视力保护等健康知识和行为方式教育,实现预防工作关口前移;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大力推广传统养生健身法,开展“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
二是高危人群:实施早诊早治,降低发病风险。加强慢性病的二级预防,以血压、血糖、血脂、体重、肺功能、大便隐血等指标监测为重点,推进居民健康体检半岛平台,促进慢性病早期发现,逐步开展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
三是慢病患者:强化规范诊疗,提高治疗效果。优先将慢性病患者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积极推进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的分级诊疗,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提高诊疗服务质量。